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官网

地质遗迹

永靖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16-02-19 09:38:34点击量:

恐龙足迹是恐龙在行走过程中留下的有一定方向性的遗迹化石。其从产生到被固化的条件十分苛刻,如果恐龙从很干燥的地面上走过,则踩不出明显的足印,如果从很稀湿的、含水分过多泥或沙地上走过,虽易踩出足印,但在抬脚时因难于定型而极易消失,只有在泥砂地面湿度适中时,足印才能清楚地留下来,且已形成的足印还要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埋藏,以免被自然力所破坏。这一系列条件表明了恐龙足印化石形成的或然性和珍贵性。

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印群地质遗迹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水库库区(现称太极湖)北岸。该遗迹目前由10个恐龙足印化石出露点、4个恐龙骨骼化石点、1个硅化木化石点,1个虫迹化石点及产出这些化石的早白垩世河口群地层剖面构成,分布面积为2平方公里。产足印化石的岩层为紫红色至灰绿色含泥质砂岩,岩层面上见有泥裂、波痕等沉积构造,沉积环境为滨湖相。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及化石鉴定意见,该套地层总体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晚期。该恐龙足印群地质遗迹已由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1号点揭露面积近600平方米,包括四层足印,其中第一层层面上分布有24组253个足印,第二层分布有2组6个足印,第三层为鸟类足印,已发现1组4个足印,第四层分布有2组8个足印。2号点80平方米,分布有9组61个足印。产足印化石的岩层为紫红色至灰绿色含泥质砂岩,岩层面上见有泥裂、波痕等沉积构造,沉积环境为滨湖相。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及化石鉴定意见,该套地层总体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晚期。
产出刘家峡恐龙足印群的砂岩层面上龟裂构造十分发育,表明其曾经暴露于水面之上,为湖滨地带。其上叠覆的小溪流痕迹构造非常清晰,表明先形龟裂,后发育溪流。足印产地当时属热带干旱气候条件,季节应分为雨、旱两季。恐龙足印又叠覆于溪流之上,且靠近溪流的足印较深,远离溪流的足印较浅,据此,可以推测足印形成于旱季和雨季交替的过渡时期。此外,园区内发育的早白垩世晚期地层剖面、第三纪夷平面、古植物化石点、泥裂和波痕等沉积构造、正断层和褶皱构造等地质遗迹,为深度旅游和普及地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素材。

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群为甘肃省首次成群发现的该类化石。大多数产地的恐龙足印化石都是经自然风化作用而暴露于地表的,足印往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刘家峡恐龙足印群完全是经人工仔细揭露出来的,因而保存得十分完整和清晰,立体感强。同时,在同一岩层层面上还保存有恐龙尾部拖痕及粪迹等,构成了足印、拖痕和粪迹共存的场面,因而非常独特。

在同一地点出现如此多样的食植类和食肉类恐龙足印,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在已经揭露的1号点上,同一点上出现一层鸟类足印和上、中、下三个产有不同恐龙足印类型的层位,其间分别相隔0.5米和6.0米厚的砂、泥岩层,泥岩中产叶肢介Yanjiestheria sp.,明确地反映了在相当长的一段地史时期中,这里一直有恐龙活动,且恐龙类群发生了演替。这种足印产地在世界亦属罕见。产于1号足印化石点的翼龙足迹,行迹长度5米,包括前后共24个足印,这样的行迹长度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且翼龙足迹在世界其它各地并不多见,而在中国是首次发现。

在该足印遗迹产出的附近地区,已经发现4处恐龙骨骼化石点。虽然尚未进行系统发掘,但至少为进一步研究恐龙的类别和研究足印遗迹与造迹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以上这些特点构成了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印群地质遗迹的重大保护价值和科研、科普及旅游观赏价值,对中外古生物学者和社会各界恐龙爱好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新网站正在试运行期间,网站界面、栏目、信息等内容正在逐步完善中,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