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官网

地质公园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孟宪来、副省长孙小系揭碑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16-02-19 09:37:18点击量:
10月11日,黄河刘家峡河畔,鼓号齐鸣,人声鼎沸。中外专家学者,国土资源部、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甘肃省地矿局、永靖县人民政府及当地群众共同在这里庆祝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开园。
国土资源部环境资源司副司长李连举宣读了国土资源部关于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批文,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调局局长孟宪来,副省长孙小系一起为公园揭碑。这标志着我国又一个以恐龙地质遗迹为主题的国家地质公园在甘肃省永靖县诞生。
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水库库区北岸,总面积15平方公里。该遗迹以成群和成行迹出现的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为主,现有足印化石点10处,产出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在内的10类恐龙足印,其保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种类之多、规模之大世界罕见,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日向公众开放的1号保护棚内展示的是产出于紫红色河口群地层中、原地保存完整的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群,以及刚刚在兰州命名的“巨齿兰州龙”化石复原模型。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著名恐龙研究专家Peter Dodson教授,日本福井县恐龙博物馆副馆长东洋一博士,以及国内著名的古生物研究专家董枝明、季强、李凤麟、王训练、杜远生等数百人参观了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地质遗迹。
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地质遗迹发现者———省地矿局第三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李大庆教授在现场向记者介绍了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印群及兰州龙的发现、发掘过程。他说早在1947年5月,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的孙健初先生在兰州海石湾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时,在马家户沟首次发现后来被命名为马门溪龙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和鳄类化石,这是首次在甘肃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此后,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又先后来到这里,采集到了蜥脚类、剑龙类等恐龙骨骼化石。1962年,兰州大学谷祖刚教授带领学生在海石湾地区实习时采集到了4块恐龙足印化石。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副教授等在该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在白垩纪地层中又发现了趾型恐龙足印。这些发现,为兰州盆地生物地层调查工作提供了区域地质背景。
1999年,李大庆等通过对甘肃省内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资料整理研究,初步将工作范围选定在中生代兰州盆地,并从此开始了兰州盆地范围内恐龙及其遗迹化石的调查研究工作。经过野外寻找,终于于当年在刘家峡发现了第一枚三趾型兽脚类恐龙足印,这标志着野外调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后,接连不断地发现并发掘出一系列恐龙足印群。
2000年9月下旬,挖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发现了足长150厘米,宽120厘米,步幅375厘米的一组巨型恐龙足印。后经确认,这组足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大的一组恐龙足印。
2001-2002年间,第三地勘院古生物中心组织力量相继开展了2号、4号、6号恐龙足印化石点的揭露工作,累计共揭露出足印暴露面约1500平方米,产出包括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在内的大量的恐龙足印以及翼龙足印、鸟类足印,构成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主体。
2002年,甘肃省地矿局将《兰州-民和盆地东南缘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及其遗迹化石研究》列入局科研项目。为进一步揭示恐龙足印与造迹恐龙之间的关系,古生物专业工作者们又在兰州盆地开展了针对恐龙骨骼化石的调查,在距刘家峡恐龙足印群数十公里处,终于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恐龙尾椎化石,为兰州龙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
2003年,为了进一步促进兰州盆地恐龙研究,甘肃省地矿局设立了《兰州-民和盆地东南缘早白垩世鸟脚类恐龙化石挖掘及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研究》项目。循着前期工作发现的线索,古生物中心对恐龙尾椎化石出露部位实施了揭露工作,先后采集到同一个体的包括下颌骨、颈椎、脊椎、肋骨、尾椎、坐骨、耻骨等在内的共103块化石以及兽脚类恐龙的牙齿。随后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开展了恐龙化石的修理、装架复原及相应的研究工作。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累计完成投资860万元,建成了1号保护棚及公园标志碑等配套设施。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揭碑开园,为黄河三峡增添了一处极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将对地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网站正在试运行期间,网站界面、栏目、信息等内容正在逐步完善中,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x